Neuromuscular function in COPD: Room to improve?
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長期存在的神經肌肉問題,是否提供治療時的進步空間
周百謙 醫師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展,我們得以深入了解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然而也注意到病患的表現型,常常不是如此單純,使臨床治療指引的實用性受到限制。同樣的,臨床表現型上的多樣性,讓藥物為主的治療方式,時常不能因應病患的臨床變化,讓治療遇到瓶頸。
慢性肺阻塞性疾病起因於發炎現象,持續發炎造成細胞調控出現問題,進而造成周遭組織,如肺泡,或黏液調控的影響,引起了短暫或持續性的破壞。相關的組織發炎造成肺部小氣管或是實質部的損傷,在病患身上造成吐氣期的流量限制,氣體積留,以及肺部過度充氣,導致臨床偏喘的情形,同時引起病患活動力下降,以及運動耐受力減少,造成生活品質下降。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即為神經肌肉的失調現象(deconditioning)。肌肉的失調現象直接引起了肌肉耐受力下降,並與病患穩定時的呼吸偏喘情形有其相關性。雖然在效果卓越的雙效支氣管擴張劑(Dual bronchodilator)協助下,病患可以獲得第一秒吐氣量的改善,以及相關的行走距離上的進步,然而肌肉的問題不解決的話,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相對缺氧,和氧化壓力與乳酸堆積下的系統性發炎,將進一步影響病患共病的發生率及嚴重性。這些共病的存在,有效說明何以部分肺功能不差的病患,其自覺呼吸偏喘情況卻超過了肺功能較差者,這些臨床表現型的變異現象,也就是GOLD指引中的B和C分類,造成了治療上的困擾。
關於神經肌肉的重要性,由NEJM先前提出的 BODE指數便可窺知。BODE指數可以有效分辨出病患的存活差異性,除了第一秒吐氣量外,其他三個指標,如六分鐘運動的行走距離,呼吸喘的指數(MMRC),以及BMI,其實都直接或間接與神經肌肉耐受力相關。而肺功能的第一秒吐氣量測量值,其實也和呼吸肌強度部分相關。
相關文獻在分析病患於運動過程中被迫停止的因素,有相當的比例來自於腿部的運動限制,甚至在病患自覺喘惡化前即會出現。由此可知,肌肉與神經的穩定性,影響到許多層面,藉由分析病患內在的問題,到底是因為肌肉萎縮,持續性氧化壓力惡化發炎,粒線體功能失調,營養不良,或是過度運動下缺氧發炎所造成的肌肉問題,可以協助決定有效治療方法,讓神經肌肉失調情形得以改善。
在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的肌肉失調部分,過強的氧化壓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的不足,是被確知的部分。在相關的實驗中,足量與適度使用抗氧化劑,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耐受力,以及維持運動中的肌肉強度。然而生活中仍是要避免不經意的氧化壓力產生,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過度運動必須避免,這樣才能降低氧化壓力。
在現今廣泛使用雙效支氣管擴張劑治療下,這種情況尤需注意。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雖然改善了第一秒吐氣量以及氣體滯留現象,然而在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肺部實質部的破壞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因應低氧狀況下,生理性的分流現象原本即存在,但是雙效支氣管擴張劑卻有可能打開這些分流,但因血流供應已被破壞,反而惡化了運動過程中的缺氧現象。在支氣管擴張劑使用下,這種情況必須必須去監測與避免。
漸進型的運動強度訓練方式應該使用於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患者,也就是在適度導引下,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是被推薦的運動方式,在未加重心肺負擔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運動強度後,讓病患在每天特定時間,進行強度足夠的行走訓練。在研究中顯現,Shuttle walking除可有效維持肺功能外,更進一步維持了手臂和腿部處的肌肉強度,讓生活品質改善。
目前在復健方面,僅針對特定部分的肌肉復健訓練,如橫膈膜等,慢慢也被注意到效果有限。這是因為在病患身上的橫膈膜失效情形常導因於肺部過度充氣,而非呼吸偏喘的主因,因此在有效支氣管擴張劑使用,或是呼吸調控下,此時橫膈膜功能反而能逐漸改善。在shuttle walking時練習呼吸與肌肉同步,並維持較長的吐氣時間,病患更能夠熟悉在運動時的呼吸配合,讓足夠的空氣能夠進入肺部,而把肺部的廢氣排出,漸進性解決運動過程中呼吸不同步時的偏喘情形。
面對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呼吸偏喘的多樣化原因,可以使用六分鐘運動肺功能測試來找尋病患運動受限制的原因。六分鐘運動肺功能測試可以把呼吸道問題,心律不整問題,肺部實質問題,肌肉關節問題,心理因素,同時分析,後續檢驗並可做為治療效果的評量,這些數據能有助於臨床醫師的病因探索。也相信隨著對於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的全面解析,在新型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法的協助下,必要時搭配氧氣的使用,創造治療新紀元,讓病患在個體化治療的概念下,獲得症狀與生活品質上的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