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認識氣喘
  • 認識肺阻塞
  • 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檢測
  • 用LINE傳送
  • 關於我們
  • 認識氣喘
    • 什麼是氣喘?
    • 氣喘的原因
    • 氣喘常見的症狀
    • 氣喘如何診斷?
    • 氣喘如何治療?
  • 認識肺阻塞
    • 什麼是肺阻塞
    • 肺阻塞常見的症狀
    • 肺阻塞診斷
    • 肺阻塞治療
  • 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檢測
  • 治療最前線
    • 關於氣喘
    • 關於肺阻塞

The device for NEXT generation 新世代的吸入型藥物

若要有效治療呼吸道疾病,吸入藥物的正確使用技巧不容忽視

 

氣喘及肺阻塞患者使用吸入器方法錯誤是影響疾病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獻指出,吸入藥物使用不當造成急救藥物使用率、急診就醫次數及氣喘惡化率升高。1

 

一項研究收錄了144 篇報告共54,354 名受試者,觀察其使用吸入劑的技巧。顯示僅有31%的病患能正確操作吸入劑。使用壓力型定量吸入劑(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 pMDI)時常見的錯誤包括手口不協調、吸入時的速度和吸氣深度的控制不當以及吸藥後未閉氣。而使用乾粉吸入劑(Dry powder inhaler,DPI)時常見的錯誤為不正確的上藥準備,吸藥前未吐氣,以及吸藥後未閉氣。若病患使用不正確,則無法吸到完整藥物劑量,因而降低疾病治療的療效。2

 

多重給藥回饋—新型DPI致力確保病患用藥的簡易與正確性3

 

為克服臨床上病患使用吸入劑的常見錯誤,一種重新設計的吸入器(NEXThaler)即將上市,只需簡易操作的三步驟:1)打開外蓋、2)吸入藥物、3)關閉外蓋,預期能大幅提升患者使用吸入劑的正確性。同時,NEXThaler 吸入器提供三種給藥回饋系統,能更加確保病人完整的吸入治療劑量。當病患吸氣流速達35 L/min 時,才會啟動給藥機制(Breath‐actuated mechanism , BAM),並聽到咔噠(Click)的一聲,代表病患正確吸入藥物。若未正確吸入藥物,劑量保護蓋的設計能隔絕藥物與空氣接觸,使藥物不被釋出和浪費。劑量窗格僅在病患吸入完整治療劑量、並關閉外蓋後才會減少計數。最後,超微粒藥物以乳糖作為載體,病患吸入藥物時會嘗到些微甜味。上述三種給藥回饋系統預期可幫助病患及醫療人員確認病患使用吸入劑的正確性與服藥依順性。

 

超微粒藥物的設計與釋放—增加病患肺部沉積率4

 

當病患吸氣流速達35L/min 啟動給藥機制後,藥物會在0.35 秒內從劑量格中完全進入旋風槽(Cyclone chamber),撞擊管壁使超微粒(Extra‐fine)藥物與乳糖載體分離(de‐aggregation)。2018 年Gamma‐Scintigraphy 的研究證實BDP/FF 經NEXThaler 吸入劑遞送藥物後,在氣喘、肺阻塞及健康受試者中平均可達55%的肺部沉積率(emitted dose, 遞送劑量),其中沉積於大呼吸道及小呼吸道的比例分別為2/3 及1/3,被病患呼出體外的比例僅為整體之1–3%。(如Figure 1)

 

文章瀏覽人數:3812
本網站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委員共同編著 
著作權政策:所有資料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授權不得使用。影音檔及投影片等之著作權仍屬於原講者,未經原講者同意不得引用或轉載。 Copyright by TSPCCM 2016.
| 什麼是氣喘? || 氣喘的原因 || 氣喘常見的症狀 || 氣喘如何診斷? || 氣喘如何治療? |
| 什麼是肺阻塞 | | 肺阻塞診斷 | | 肺阻塞治療 | | 肺阻塞常見的症狀 |
| 關於菜瓜布肺 | | 菜瓜布肺治療 | | 菜瓜布肺照護 |
|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 |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
| 關於我們 |

| 著作權聲明 |
| 隱私權聲明 |
| 聯絡我們 |
自在呼吸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