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 認識氣喘
  • 認識肺阻塞
  • 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檢測
  • 用LINE傳送
  • 關於我們
  • 認識氣喘
    • 什麼是氣喘?
    • 氣喘的原因
    • 氣喘常見的症狀
    • 氣喘如何診斷?
    • 氣喘如何治療?
  • 認識肺阻塞
    • 什麼是肺阻塞
    • 肺阻塞常見的症狀
    • 肺阻塞診斷
    • 肺阻塞治療
  • 1分鐘登階肺阻塞風險評估檢測
  • 最新消息
    • 2025世界氣喘日-氣喘吸入更普及 抗發炎才給力 地球永續齊努力
    • 2024世界氣喘日 政府與學會聯合呼籲「3大要點與4字口訣」
    • 2023世界肺阻塞日記者會
    • Covid-19的必勝須知-長新冠症候群
    • Covid-19的必勝須知-個人防疫
    • Covid-19的必勝須知-抗病毒藥物
    • Covid-19的必勝須知-新冠肺炎疫苗
    • Covid-19的必勝須知-醫學專家的叮嚀
    • FIGHT COVID-19 抗疫專家來提醒

近五成持續三週咳痰喘,卻不尋求醫療協助

「一分鐘登階」搭配「三週咳痰喘」 及早評估肺阻塞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三百萬人[i],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兩百萬人的死亡人數[ii]。實際上,肺阻塞以40歲以上男性為好發族群,生活中常見的菸害、空汙、粉塵、廢氣等皆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最新的調查發現,具有肺阻塞危險因子的族群中,逾四成(41%)不認識肺阻塞,甚至有近五成(46.4%)出現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等疑似肺阻塞症狀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延遲就醫診斷的結果,恐讓症狀加劇,甚至造成急性惡化而住院。

 

適逢世界肺阻塞日(World COPD Day)在11月17日舉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特別提醒國人在新冠肺炎時期,肺阻塞仍是迫切需被關注的慢性肺部疾病之一。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早期檢測、早期發現 延緩肺功能下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暨台大醫院內科部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iii]-9.5%[iv],但就診率僅2.1%iii,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因此幫助更多患者早期發現是學會持續努力的目標。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肺阻塞,學會除了發展「一分鐘登階」評估肺阻塞風險,今年更邀請民眾票選具象化視覺,最終以「肺阻塞如同隨時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中,讓人喘不過氣」讓民眾最有感,提醒大家只要有相關症狀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症狀沒有很嚴重、正常老化現象的認知 恐錯過及早發現肺阻塞的最佳時機

最新針對1,112名40歲以上且有暴露在危險因子的民眾調查顯示,有超過四成(41%)不認識肺阻塞。另外也觀察到,50-59歲對於肺阻塞疾病認知相對較差,三成(31.4%)不清楚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痰、喘;四成(42.4%)不清楚菸害、空汙、粉塵等皆是肺阻塞的危險因子。

 

就肺阻塞的疾病警覺性來看,近六成(59.9%)曾出現持續三週的咳、痰、喘症狀的人之中,卻有近五成(46.4%)不會尋求醫療協助。進一步探究不就醫檢查因素,多數認為症狀沒有很嚴重、沒有影響日常生活(70%),其次則視為年紀大正常現象(38%)。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提到,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大家有配戴口罩的習慣,在日常運動、走路、爬樓梯都可能會有戴不住口罩的問題,而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v],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兩成。

 

20年老菸槍因肺阻塞攪亂日常作息 之後及早就醫治療 享受精彩退休生活

古世基主任分享,診治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除藥物積極治療外,持續進行肺復原運動,同時在醫師的鼓勵之下戒菸,不僅肺功能獲得改善,且運動耐力明顯提升,現在已能盡情投入旅遊及運動,享受退休後的精彩休閒生活。

 

「一分鐘登階」搭配「三週咳痰喘」作為肺阻塞初步評估依據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疾病委員、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20%[vi]。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此外,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 30階以下: 若爬不到30階就喘到爬不下去,可能是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適當科別檢查
  • 30-50階: 可能是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 50-80階: 是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在治療方面,林慶雄副院長表示,現行肺阻塞的治療會依據患者的風險、症狀及惡化病史分為四類族群,提供相對應的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畫。整合型照護計畫會持續三個月以上,提供二種以上不同的整合性照護流程,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如戒菸、營養補充、運動、肺復原運動)雙管齊下,幫助患者維持肺功能。

 

 

 


 


[i] GOLD-2021-POCKET-GUIDE-v2.0-14Dec20_WMV、WHO(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

[ii] 疾病管制署https://www.mohw.gov.tw/cp-5012-57604-1.html

[iii] Cheng SL, et al. COPD in Taiwan: a National Epidemiology Survey. IntJ ChronObstruct PulmonDis. 2015;10:2459-2467

[iv] Lim S, et al. Impac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EPIC  Asia population-basedsurvey. Asia Pac Fam Med. 2015;14(1):4.

3.

[v] “Risk and impact of using mask on COPD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a retrospective study”

[vi] Anzueto, A. "Impact of exacerbations on COPD." 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19.116 (2010): 113-118

文章瀏覽人數:451836
本網站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委員共同編著 
著作權政策:所有資料皆受著作權保護,未經授權不得使用。影音檔及投影片等之著作權仍屬於原講者,未經原講者同意不得引用或轉載。 Copyright by TSPCCM 2016.
| 什麼是氣喘? || 氣喘的原因 || 氣喘常見的症狀 || 氣喘如何診斷? || 氣喘如何治療? |
| 什麼是肺阻塞 | | 肺阻塞診斷 | | 肺阻塞治療 | | 肺阻塞常見的症狀 |
| 關於菜瓜布肺 | | 菜瓜布肺治療 | | 菜瓜布肺照護 |
|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 |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 |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
| 關於我們 |

| 著作權聲明 |
| 隱私權聲明 |
| 聯絡我們 |
自在呼吸健康網